世界名画里的人,在说些什么?
看了这么多世界名画,只知道里边有画各式各样的人,但这些人因为什么在画里出现,他们想要干什么?或者在聊些什么?
我们却无从得知。
今天,我们一起放飞自我,来想象一下世界名画里的他们,在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阿卡迪亚的牧人
著名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 的杰作《阿卡迪亚的牧人》 (《Et In Arcadia Ego》),以古希腊阿卡迪亚·尊石墓碑为主体。画中,三个牧羊人围着阅读石棺上写的碑文“Et in Arcadia Ego”(死神说:“我也在阿卡迪亚”),面色怀疑甚至惊恐,一旁的女子却神色从容。普桑的这幅“Et In Arcadia Ego”引发了人们的各种猜想。英国研究学者亨利·林肯(Henry Lincoln)、迈克尔·贝金特(Michael Baigent)、理查德·雷(Richard Leigh)称画中暗藏圣杯的下落,且称耶稣和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alene)曾在法国南部一起生活,并诞下了法国梅罗文加王朝的国王。事实证明, “圣杯藏在墓中”的说法不仅是错误的,更一度使贝金特和理查德指控悬疑大师丹·布朗(《达·芬奇密码》作者)剽窃其作品《圣血与圣杯》内容,却最终败诉。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阿卡迪亚的牧人》(巴黎卢浮宫)
阿诺芬尼夫妇像
据称,美国画家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曾在他最著名的一幅抽象画中留下了自己的签名,而在更早的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油画奠基人扬·凡·艾克(Jan van Eyck)就经常用类似的方式为其作品标注。《阿诺芬尼夫妇像》中,阿诺芬尼夫妇身后的墙上就留有其精心写成的拉丁文签名“1434年杨·凡·艾克曾在此地(Jan van Eyck was here 1434)”。而在背景中央的墙壁上,有一面富于装饰性的凸镜,放大后你会发现:从这面小圆镜里,不仅看得见这对新婚者的背影,还能看见站在他们对面的另一个人,即画家本人(画家正在举着右手向夫妇致礼)。
扬·凡·艾克(Jan van Eyck),《阿诺芬尼夫妇像》(英国伦敦国家美术馆)
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密码》可以说是丹·布朗(Dan Brown)对达芬奇的另类解读。其中,丹·布朗大胆推测《最后的晚餐》壁画中耶稣的情人抹大拉的玛丽亚(Mary Magdelene)伪装在他的门徒中。很多学者都否认了这一推测,称施洗者圣约翰(St John the Evangelist)并非抹大拉,而布朗也坚称图中并没有第十四只手。但这些都没有阻止其他艺术历史学家夸张的猜想。梵蒂冈研究学者嘉莉兹雅称其已多方位解读出耶稣头顶本月形窗户隐藏的含义,称其预示着4006年3月20日即将发生一场毁灭世界的洪灾,一直持续到同年十一月一日,并标志着人类社会的新开始。
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最后的晚餐》(米兰圣玛丽亚修道院)
裸体的马哈
曾西班牙调查局以淫秽为由没收的《裸体的马哈》,一直以来都是公认的最性感的作品。然而,画中模特的原型也一直饱受争议。一些艺术家认为西班牙半岛战争时期的首相,曼努埃尔·戈多伊(Manuel de Godoy)的情人是这幅画的委托人。有人认为原型是阿尔巴公爵夫人,画家曾为其倾倒,因此创作了这幅画以慰相思;也有人认为画中的女人是当时曾与画家有过婚外情的一位西班牙富商的妻子,不过最近一些学者因为公爵夫人的特点在画家的毕生作品中多次出现否定了这一观点。
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裸体的马哈》(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馆)
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
提香于1545年曾画过保罗三世法尔内塞肖像,描绘陷入沉思状态的老教皇。而这一幅是描绘教皇和他的孙子奥塔维奥(Ottavio)和亚历山德罗(Alessandro)在一起的群像:教皇正以怀疑的目光,沉静的姿态,警觉地听取奥塔维奥的诉说。年轻的奥塔维奥一副伪善和谄媚神态,掩饰着内心的残忍与冷酷,卑躬屈膝是为了获得老教皇的信任;而后面立着的亚历山德罗,则有着一副极为平庸无能的神情状貌。现代评论家将其视作对教廷腐败的批判。遗憾的是,提香貌似一心想着如何帮助不争气的牧师儿子波尼奥(Pomponio),作品受到挫败后便回到了家乡威尼斯,留下了这部未完成的矛盾的杰作。
提香,(Titian)《教皇保罗三世和他的孙子》(卡波迪蒙蒂天文台)
春
波提切利的这篇杰作礼赞了女神们的美及他们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画右边(自左至右分别是花神、春神与风神)的三个形象以及画中还500种可识别的植物物种更是象征着春回大地、万木争荣的自然季节即将来临。然而,艺术家对美好事物的愿望,总是与他所处的生活境遇发生矛盾。波提切利在画上展示了那么多充满着春的欢欣的天神形象,也总不免带着画家内心深处所埋藏的一种无名的忧伤。这也被后人多方面地解读为一个美第奇宫廷里的新柏拉图主义知识分子企图协调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的野心,更有乖张的解读将其视作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与六十年代加州的对立。后来,由于社会政治形势的多变,加上波提切利的身份与众不同,在急剧的城市贫民与工人革命的斗争声中,美第奇被逐,宗教改革家萨伏纳罗拉(Savonarola)被焚,这一切,使他感到恐惧与彷徨。而画家的内心忧郁,似乎都交织在他以后的绘画创作之中了。
桑德罗·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春》(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两个使节
衣着整齐、穿粉色衣服的那个绅士看起来年轻、健康而自信,但从左下或者右下方看,便能看到一个对角扭曲模糊的骷髅。(其实这个扭曲的骷髅就是如今广角摄影技术中的物体成像变形而已。在绘画中,这种技巧有个专有的名字叫做“视觉陷阱”。)尽管当时以死亡为提示的主题很常见,但为什么要用在这两个来伦敦的法国使节身上这个至今是谜。有人称或许这幅图原本是为了挂在楼梯井里的,以示路过的房主虚荣世俗的东西要不得。
音乐课
在一个时期里,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喜欢变化各种室内画的表现方式,他总是画有阳光的宽敞房间,阳光充足,整洁舒畅。《音乐课》就是这样的作品。少女在教师指导下弹钢琴,窗明几净,舒适朴实。这幅画色彩浓郁,响亮热烈,复杂的红、黑、黄、灰等,都统一在温暖、平静的基调之中。然而,从少女上方的镜子中可以看出,她正目不转睛地看着画中的男士。桌上的葡萄酒投手预示着感情的催化剂,而地板上的大提琴至今都被有性的象征,而我们旁观者的这些观点也将我们自己置于偷窥之境。
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音乐课》(伦敦皇家收藏)
创世纪
《创世纪》是米开朗基罗画在梵蒂冈西斯廷教堂礼拜堂天花板上的巨幅壁画,作品场面宏大,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近来有种说法称画中来自创世纪的九个场景来自《圣经·创世记》,有着教会的意味,而图中人物的姿势又能够拼出希伯来字母。大卫(David)和哥利亚(Goliath)来自“gimel”(在犹太语里意味着力量)。对于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来说,他是想要极力沟通天主教和犹太教。其他的一些评论者大多是医生,他们成功将天花板广阔空间里人的神经系统和必要的身体的部位拼凑在了一起。
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绘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又名《创世纪》)
暴风雨
自然呈现着暴风雨欲来的阵势,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但画面上的人物,无论是哺乳的裸女,还是站立着的男人,都非常沉静与安逸,营造出一片神秘、诡谲的气氛。这幅《暴风雨》引发了无数学者的猜想。画中的男人被解读成了士兵、牧羊人、吉卜赛人或是年轻的贵族,画中的女人也被解读成了贵族、妓女、夏娃、飞行中的玛丽。除此以外还有无数更夸张的猜想。那些专栏又是如何解读的呢?用作家简·莫理思的话来说,其主题深不可测,就像被作者附了身,神秘诡谲。
乔尔乔涅(Giorgione),《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