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作品 / 画室 / 展览
发布

“尺素惊艳”余启平作品展

展览日期:2023年09月09日 ~ 2023年10月18日

  • 信息
  • 介绍
  • 评论
  • 分享
  • 感兴趣0
  • “尺素惊艳”余启平作品展
  • 展览日期:
  • 2023年09月09日 ~ 2023年10月18日
  • 开幕时间:
  • -
  • 举办地点:
  • 中国 - 上海
  • 主办单位:
  • 梵赫德艺术空间
  • 详细地址:
  • 上海市莫干山路50号3号楼106
  • 参展费用:
  • -
  • 浏览:827 次 评论:0 条
    展览介绍

    浸润,是个很“中国”的词汇,较早出现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但在今天的使用语境中,更多的是暗合《隋书.高祖纪下》之意:“江河淮海,浸润区域,并生养万物,利益兆人。”其意所指为“沾濡滋润、浸染熏陶”,在文化层面上,可以理解为在某种环境中生活、工作久了,就会不由自主受其影响而逐渐形成某种气质和风格。跟主动去学习、临摹然后突破所形成的自我风格不同在于,后者的风格化有明显的自我意识因此较易概况阐述,而前者则像中国禅学那样“可以意会但较难命名。”

    余启平本人的风格化并不太明显——但只要一交流就能感受到他的儒雅风是已深入骨髓。在很多艺术家、学者、文化人已经过于讲究传统“恬静、中式或洋气”的今天,余启平的儒雅风其实是颇具当代性的。所谓当代性,有一个特征即是“消解掉个人特质,呈现环境或事件中人物的处境,进而启发人思考”。在余启平的作品中,他很少让人物的面部表情直接出现(当然不是完全没有,而是相对较少),要么背对观众,要么侧面,要么有遮挡……这和中国传统绘画中对人物的处理方式有很大不同。于是就很自然地会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画面的场景和叙事叙情方面。至于这样的处理是否有意为之,我们并没有直接交流过,但我猜想这并不是他有意识在作品中打造这种机制,而是在下笔的时候有种本能驱动他形成了这样的“风格”。

    面对水墨画的时候,所谓文人之情趣、意境,似乎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余启平的作品概莫能外。但与其他以水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家不同在,余启平的作品并不是追求一般意义上的情调和趣味性。他作品中的趣味很多都是集中在于“生存之境、思索之境”,这跟传统文人画常常表达的“生活之趣”就有了些许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余启平的作品中除了常见的山水、花草元素之外,房屋这个被认为在文人画中最难处理、最为“呆板”的元素大量出现。在当今自然界的事物被日益侵蚀的状态下,房屋,在一定程度上指称着人为建筑之美,也指称着人之生存境遇。余启平笔下的房屋、建筑,不是单纯的作为构图元素出现,他是把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作为研究对象来予以表达。关于如何切分、如何布局、如何用水墨的方式表现建筑之美而不仅仅采用宅院寺庙的象征性……余启平显然是有着他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余启平将房屋作为一个隐喻,赋予了独有的生命。

    所以当我们在余启平作品面前驻足良久,以及对他诸多作品认真阅读之后,会发现:他的作品既有着中国水墨画的传承,与中式审美有着很好的衔接;但在一些细部,又似乎有着西方哲学、思想上的某种讲究,有中西交融的意味,但用“中西合璧”来描述又并不完全准确对位。之所以形成这样的风格味道,可能跟他旅居日本将近二十年的经历有关。一如本文开头所讲,浸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式的审美在他身体里种下了种子,西式思考以及泛东方式的生活、工作,又一次对他的艺术形成浸润,多种文化在他身上像个搅拌机一样融合、凝结,就形成了现在的余启平。我们还无法以“某某风格、某某流派”予以准确命名加以描述——于是这也使得他躲开了“标签化”。

    一个艺术家应该是一个独特世界。独特世界的形成,还真未必是要事事标新时时立异,最核心最重要的仍然是艺术家本人需要有一个“强大的胃”,能把浸润于身的各种营养予以消化、吸收。到那时候,所谓的“独特”也就自然产生了。余启平之境,便是在他强大的消化系统吸收了诸多文化养料后形成的特有气质。


    展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