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作品 / 画室 / 展览
发布

“线性的背后”吴思闻作品展

展览日期:2022年11月12日 ~ 2022年11月22日

  • 信息
  • 介绍
  • 评论
  • 分享
  • 感兴趣0
  • “线性的背后”吴思闻作品展
  • 展览日期:
  • 2022年11月12日 ~ 2022年11月22日
  • 开幕时间:
  • -
  • 举办地点:
  • 中国 - 陕西省
  • 主办单位:
  • 西安美道艺术馆
  • 详细地址:
  • 陕西省西安高新路美道酒店院内美道艺术馆
  • 参展费用:
  • -
  • 浏览:515 次 评论:0 条
    展览介绍

    艺术相对论

    ——吴思闻及其创作

    吴思闻是年轻的吴思闻是成熟的;吴思闻是黑白的吴思闻是彩色的;吴思闻是冷静的吴思闻是浪漫的。吴思闻的表达是轻的,吴思闻的思考是轻的也是重的。

    吴思闻的艺术是刀锋的两面。是一种相对论。

    此次亮相是吴思闻的首展,是吴思闻极年轻时光的一段精神轨迹。

    作为插画专业出身的创作者,线条、色彩与构图的三要素吴思闻已经掌握的很好。但很显然,线条是吴思闻这批作品的灵魂,她对线的运用是天然的更是学术的。线条在她笔下不仅有万千变化形式和独立审美价值,在线性的背后,更有明晰的精神指向和无尽的万物关系。

    因为极迷恋梵高,吴思闻很多作品在用梵高式的线条笔触表达以致敬偶像。吴思闻迷恋的是后期的梵高,《我的梵高》便是以梵高的《星空》作为再创作的模版。梵高后期的美是两面的,一面是肆意的欢笑一面是刻骨的悲伤。年轻的吴思闻看到并感受到了那种绝望之中的希望。这与她积极的悲观主义天性不谋而合。

    吴思闻也是两面的,她的审美与思考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她有同于同龄人的天真,也有异于同龄人的深度。《哈利波特系列》《霍比特人系列》等以黑白色调流畅线条绘下童话般的可爱人物。而《局外人》《笑面人》等作品则有了阅读经验和人生阅历带来的冷静与哲学思考:世界的天真在现实荒谬和无奈的夹缝中难以喘息。

    从春天的心脏里,突然跳出某种可怕的现实来,因为年轻。油画作品《日夜》,展示了当下年轻人的日常状态,夜晚是他们的白天,这白天同时被时代的压力充斥,因此成为含泪的微笑。

    吴思闻自称是理性的,她的笔触都有着冷静的秩序感。同时,她对悲伤有着天然的敏感,“面朝大海春满花开”的诗句可以让儿童时期的她流泪。所以,她也喜欢大卫·霍克尼,喜欢一种克制的浪漫。

    这批展出的作品除几幅大的油画外,大多是小尺幅的绘画。有大论文有小随笔。插画艺术的影子在,但是,很多可能性也在。

    如果将吴思闻目前的艺术看作音乐中的复调,有多个形式在同时进行并相互独立;那么,在未来不断学习与进步中,吴思闻必将找到她的由主旋律和和声背景组成的主调。

    所以,一切还是不确定的。

    一切还是相对的。

    不必定位吴思闻。

    策展人:刘爽

    2022年11月6日

    (作者为雅昌艺术网主编、“刘爽说”艺术自媒体主理人)

    自叙

    这次画展,我自己其实并不想附加过多的定式在我的画上,甚至于是自己身上。我的学术出身是插画,并立志想成为一名插画师。但在过程中我发现画画有的时候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可以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建立与自然、与感情甚至是与空气的联系。所以插画师的概念被模糊了,反而是绘画本身越来越突出了。

    我最喜欢的画家是梵高,我在作画时,总觉得他就在看着我。他后期的作品中即使是明亮的颜色,也总是充斥着悲伤的色彩,但依然充满希望。我对梵高表达敬意的方式就是以带有梵高感的线条表达情感。在这些年作画的过程中,我发现线与线之间的间隔和角度有千变万化的意味,赋予了画作不同的质感。即使某些作品想表达的思想是沉重或者悲伤的,在间隔中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些艰难地喘息,而这种空气感反过来为画作带来更多的生命力。

    我的插画从纸本上的黑白开始,通过画小人去体察生活中的你我他,用系列去感受电影作品中主人公的想法与情感。使用纯粹的黑白色是一种很奇特的体验。

    在几个系列的作品创作中,我同时开始尝试用各种线条和色彩组合更直接地表达我的想法,还有这个社会年轻人的心理以及他们所承受的不能说出口的压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渐渐发现材料本身只占最终传达效果的一小部分,而画作背后的意涵,情感的表述,思想上的意义才是作品灵魂的存在。至于对一件作品的解读,人与人之间各有不同,难以避免。

    我还发现,快乐的色彩带给人的后味较为短暂,而深刻和悲痛的画面更能引发人在过后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我的作品无论是插画还是油画,都试图更为深入地表达。

    所以在这一次的画展中,希望大家可以体会到我各种风格的绘画元素。《阿甘正传》里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吃到的那一块是什么味道。画画也是如此,即使想好了主题和方式,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笔可能呈现出来的会是什么效果,我想这也是画画带给我无限吸引力的地方,那就是它永远充满着神秘感和不确定性。生活中只有变化才是唯一不变的,而这种不断变化的感觉,也是艺术的创造来源和魅力所在。

    我希望我自己在作画时能保持本真的自我,不戴面具的让想法肆意飞扬,不忘初心。

    画家:吴思闻

    2022.11.6

    呼吸、语言、目光、梦想

    ——吴思闻的画

    褪到体外的身影与藏在体内的灵魂,是吴思闻创作的主题。这两个貌似内外有别的主题,实质是二而一或一而二的。因为填充这两个主题的,是吴思闻一以贯之的呼吸、语言、目光、梦想。

    第一眼看去,吴思闻的创作有梵高的笔触与精神。但是,吴思闻的绘画语言更加关注自己细小的呼吸。她的作品不似梵高那般沉郁、厚重、绵密,而是在目力所及的视域内,简洁、自在。在自己的世界里,吴思闻的作品是旁若无人的自语。

    当代艺术家都在渴望作品的“当代性”,并力求自己的当代性表达。然而,太多的模仿的、似是而非的表达,弄得当代不在少数的画家迷失在了所谓的“当代性”里,并一塌糊涂。我不敢说吴思闻洞穿了“当代性”问题的本质。事实上,究竟何为“当代性”的问题,即使学界自身也是人言言殊。那么,在这种歧义纷呈的语境里,我为什么要从当代性的维度观照吴思闻的创作?

    因为吴思闻不再从传统的“诗言志”出发,而是回到身体、语言、梦想。她所有的呼吸到来自她自己而非仰人鼻息。在吴思闻那里,很多传统的、文人画的表达语言被置若罔闻了。当前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置若罔闻的思想姿态本身,就是对于传统的超越。超越中,吴思闻的粗线条表达形成了自己有态度的表达。

    吴思闻非常年轻,但是,她在自己的年轻里,有最长的梦想。尤为可贵的是,她的梦想不是虚幻,而是发自肺腑的真实。在《有些话好像云朵》一书中,作家周实写到,“谈到托尔斯泰的伟大,他说不在别的,就在诚实。托尔斯泰说作家写人的弱点和可笑之处,就在于他们把这些全部摆在虚构的人物身上。”

    仅就才气看,吴思闻算不得万里挑一的人才。但她如托尔斯泰所言,是诚实的艺术家做诚实的表达。即使是在天马行空式的笔触与梦想里,吴思闻的语言、目光与呼吸,都是诚实二字,这算得上是万里挑一的独特。

    诗人大解有一首叫做《沉思》的诗,写得好玩,却又非常诚实。读到《沉思》这首时,我就想到了吴思闻的画。如若不信,就在这里先读一遍大解的《沉思》——

    五十年前我以为朝霞是红绸贴在天空

    一看见就激动

    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因为云彩后面还有更深沉的天空

    值得思考和关注

    当孩子们跑向野地的边缘

    甚至在风里飘起来

    我也只是默默地渴望着

    心里想着别的事情

    想着明年或者更远

    将有怎样的消息在山后出现

    不同于朝霞

    却更加持久

    更加缥缈

    让人一遍遍沉思

    诗篇不长,也说不上有什么出人意料的金句。但他的沉思是诚实的。在“思”的持续增程中,“思”的诚实却丝毫不见递减。因为这不见“递减”的诚实,大解的诗与思,都“更加缥缈”,更加匪夷所思。

    吴思闻的创作也是如此。她的呼吸、语言、目光、梦想。

    学术主持:张渝

    2022年11月5日

    (作者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轻艺术,绘画中的音乐与数学模式

    ——我读吴思闻作品

    人类传递给后人的,最核心的是语言,文化,思想和艺术。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些符号的建构物的巨大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人类某一时刻,忽然失去这些,那几乎意味着文明的坍塌,和意义被抹平。

    因此,一些人从事语言,文化,思想,和艺术的生产,是人类文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就正如波德里亚所言的,符号生产。

    科学是生产真值的符号系统。科学力求寻找符号与符号、符号与世界的真值的关系。而艺术则创造拟像,创造媒介之上的符号的拟像世界。今日的影视剧,和游戏,甚至元宇宙,都是这个拟像世界的不同规模和范围的版本。我们越来越生活在一个寄居在物质层之上的符号层的世界。艺术是这个符号世界精彩和丰富的甚至是令人激动的部分。

    那关乎情绪,情感。正如文字将思维外化。文字成为思维的外部存储单位,甚至计算单位,甚至是显化和传播的单位。艺术,成为情绪和情感的外部存储单位,计算单位,以及显化与传播单位。

    艺术生产情绪,情感,艺术记录感知,感受,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感知,和感受。艺术作为一种自我见证,和彼此见证的方式和内容,这种见证曾是宗教的功能的一部分。

    而这一切,都在艺术本身就是某种或者某几种感官通道和基础上的符号与语言系统这个前提和本质的基础上。我们终于可以对艺术进行更深度的分析与理解。当然包括绘画。

    画什么。怎么画。什么人,在什么时代,什么背景,什么情境下的创作。他的精神投影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我们可以阅读并感知,在其间,像一出哑剧,我们看,读,或者猜。

    就正如散文更倾向于强调内容,诗歌在散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形式。散文与诗歌相通的部分就是内容,差异的主要是形式。同样的对象和内容,绘画之间差异的就是形式,甚至于形式的风格。虽然艺术的内容极其重要,我们甚至在大多数情况下更关心内容。但形式本身的探求,或者选择,或者调用,构成了艺术作品中另一个微妙甚至可以和内容一样让人激动的部分。

    年轻的吴思闻,她的艺术的学习和探寻,以及进一步展开和将要深入的研究,是什么。

    我们欣然的阅读到一个青年的画作。吴思闻的作品,主要由插画风格的线描人物系列,和丙烯以及油画材料形成的风格系列。

    我读到了干净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很轻。轻规模,轻技术,轻题材,轻画面。我们读到了这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的背景,及其情感的基础色调。

    每一代人和每一代的艺术家的时代背景和经历以及环境的差异巨大。这一代青年的精神世界正在通过他们的艺术部分显影。尽管青年们的区别和风格或者群体差异也很大,但是,在大规模成本,大规模技术手段,大规模密集劳动,大规模的符号场景调度的这种路线和流派之外,轻艺术,是这一代青年精神中对艺术的另一种选择路径,或者说风格与质感的追求。

    插画,作为早期的文学主宰的过往时代中的一个绘画艺术亚种,为文学和概念以及场景提供图示注脚,似乎因此插画风格成为了一个边缘的亚种。

    但是经历了从原始绘画艺术到文艺复兴的透视准确、光影色调准确,到照相写实主义。绘画回到类似原始绘画的特点和风格之上,也就是表现主义。再现曾经是学术技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这个目标达成之后,绘画和从事绘画的艺术家有很多,甚至是更多,选择了表现主义,这样一种超越现实的白日梦般的艺术语境和表达。

    这意味着绘画的亚种的分类或者哪种绘画是主流和正统,已经是一个消失的问题。艺术在这个时代,解除了技术的魔咒,形式和内容的刻板的约束,艺术尤其是绘画,正在恢复更大的自由度。这种自由度,首先是,以任何手法。以任何技法。以任何类型。

    这一代青年的艺术诉求,有了更多的个人的喜好的驱动,在一些艺术的方向被认为是更边缘的领域,寻找一些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吴思闻的线条插画风格的系列作品,内容来自于历史与现实既已形成的对象。她的这个系列的作品,核心的探索绘画形式——线条,这个插画的核心,也是东方绘画中的传统和基础要素,更是东方艺术的气质与特征。她的线条寻求重组,线条以轮廓加体量光影的双重意义呈现。这个因素在版画中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区分轮廓与体量光影的线条的分组,依照结构组群。线条以群组的方式,规则化成曲线的簇。这期间蕴藏了对线的意义和作用的多重理解和探讨。在对象的结构之中,出现了最基础的线,与整体结构之间的新结构。这对于我们喜欢诗歌这样的艺术的人而言,就是一种以少言多,繁复与精简同在的技巧与结果的惊喜。

    就正如浮世绘对于东亚绘画中的线条的规整化,所产生的张力和更加简洁的秩序感。它们的数学模式和随意的线条的数学模式不在一个维度。

    这种重组的模式,也出现在了她的油画和丙烯作品中。这种风格的来源,有梵高等一些印象派画家点彩画法的影子,但依然是一种亚结构。并且在这个结构等基础上,形成了重复,节奏,渐变,以及基于此的韵律。

    谈到这几个词就几乎是等于谈论音乐了。

    而美学中的这几个概念恰恰源于音乐。

    康定斯基在谈及自己的作品时,几乎是自豪地称他的抽象画作为光与色的视觉音乐。

    与康定斯基类似,蒙德里安的抽象画作,也是一种极简的音乐。重复,节奏,渐变,和基于此韵律。只不过这些要素的节点和变量,不是音符,音高,音量。而是色彩,面积,比例,和明度。

    音乐毫无疑问是一种完全数学化的存在。音乐的实质就是一种数学模式。所谓的形式感,也就是一种数学模式。

    如果一个人不能从梵高的画作中,尤其是麦田和星空这样的作品中,感受到音乐,那么他几乎损失了梵高艺术的美学的一半和意义的一半。卷曲的植物,流动的星空,都是一种韵律。梵高的绘画如同几个协奏的乐曲构成的恢宏的交响曲,甚至是华丽的巴洛克交响乐。

    在这两个系列的作品中,我们都读到了这种音乐或者说数学模式的存在,以及成为她的作品形式特征的核心要素。

    这几乎等同的提出一个问题,音乐和绘画之间相通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大约就是理解艺术这个课题的答案本身。

    吴思闻是一个青年。她的艺术探索道路还长,她的经历和知识的储备,还需要时间。那些称之为深刻或者大作品的艺术品,她还有很多机会探索和准备。

    但在中国大陆深处,传统文化强大,现代性、开放性尚不足的西安,这样的新青年的作品和展览,呈现了一个新的模式。虽然这个模式,是轻艺术。

    我们欣然的乐意以学术角度,通过这个展览,探讨艺术的另一些秘密,或者说是机会。

    和小说,戏剧那样的大作品不同,诗歌轻而美妙。也许,我们也可以重视轻艺术。

    艺术批评:史雷鸣

    2022年11月5日

    (作者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著名诗人、学者)


    展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