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19年12月12日 ~ 2019年12月19日
前言 佟飚
丘山者,山丘或山岳也。《庄子》则阳篇中说:“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所谓“积卑”,说的是叠累小石,山则因块石相叠而为高。又别有说法,以丘山表示山林之意。陶渊明曾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这丘山,便是山林之意。无论山岳之高远绵长,还是山林之清幽和畅,丘山即指向叠累而成的高度,亦是指向心性所归的去处。累块石而不缀,遂成层峦之岳,此一层峦,则正是叠累的坚韧与不弃:虽块石之微小,亦可以身心为道,而累山岳之高。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以“丘山明志”为纲目,形成“传习录”系列展示的新版块,正是取“积卑”之意,铭心行,言志向,将行走于教学与艺术之道的所得,一一彰显,点亮灯火照见世界。以为学生开启山林,生发思想,于艺途中叠累不缀,生生不息。
基础教学,犹如垒石肇基,石陋而无华,但却是引领同学洞见世界的重要工作,经年累月,岁岁年年。而教师,则不单要在教学中“积卑”而成山岳,更要在自己的艺途之中累石交叠而为高。“丘山明志”,正是以见微知著的方式,呈现基础部优秀教师“积卑累石”之功的所在。
序
丘山积卑,晏若自然
郑端祥
“只有我们迷了路,换句话说,只有我们失去了这个世界,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才会欣赏到大自然的宏伟与奇特,才会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我们之间的关系。”
——梭罗《瓦尔登湖》
一直以来王辉老师的艺术世界始终包含艺术学院的教育工作,所以在他诸多的水彩画作品中,我总能察觉到他那源自常态教学工作中的意识经验,确切的说这种观感也体现在当代艺术的诸多层面,尤其是那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跨专业的艺术创作。当然,我们耳熟能详的另一个表述是“画如其人”,在我们的传统审美观中“画品”与“人品”始终是缠绕并行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试图从另外一个视角描述身边这位良师益友的作品,因为我所理解的“人品”可以简化到最基本的“诚意”二字,而艺术工作者对自个儿作品饱含“诚意”又是普遍的,所以谈论王辉老师的作品应该暂且饶开这个普遍的描述,何况他在现实的方方面面已然足以彰显“诚意”。
近些年,因为教学工作的密切交往,我看到了王辉老师更多的水彩作品。令人意外的是,他的水彩世界与我之前的判断并不一致。说到水彩画,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埃及以及我们的战国时期,广义的理解水彩主要是媒剂和矿物质的混合作用,早期的“水彩画”主要是用来绘制图案和部分小型的插图,部分作品也涉及到“写生”。本土的水彩画发展总体而言是基于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其显著的视觉特征主要是水墨技法与光影色彩表现的结合。在美术学院,水彩画的丰富性更是体现在现行各专业的方方面面,以至于一直以来水彩画本身难以独立为专业。对于艺术工作者而言,水彩经验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他们的情感投入也各不相同,这个现象和书法很像,每个人都会写两笔书法,但是行家的书法终究还是耐人寻味的。艺术圈有个普遍的认同,越是被大家厚爱的技艺,实际操作起来却是极具挑战性的。我认为钟情于水彩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迄今为止纵览它的样貌足矣让人踌躇不安,尤其是当下,艺术家们通常会很谨慎地选择自己的手艺载体。
王辉老师的艺术经历受益于国、油、版三大艺术门类,但他却独爱水彩,当然这样的状况搁在今天的艺术圈并不别致。此外,前面提到的“勇气”的话题似乎也不足以形容近些年我对他作品的体会,尽管“勇气”在我看来仍然是个值得一谈的话题,因为对于如今的教育现场而言,“勇气”已然是个过去时,大多新生代似乎更在意技能运用过程中“扬长避短”的功效,偏安一隅。王老师是个即将退休的从艺者,人生中这样的年龄应该无关“勇气”,所以我更欣赏他的洒脱,毫不夸张地说这才是我最大的收益。
水彩特性中的“水韵”讲究一直以来始终是个难缠的话题,无论是品画还是作画,这个话题确实让人抓狂,以至于多数人忽略了水彩诞生之初的“随笔意义”。在我看来历史文明的轮廓之所以得以窥视,应该归功于这个被遗忘的“随笔意义”,因为它无论如何揭示了被时间屏蔽的“生动现场”。王老师曾经在学院的教务科工作,教务工作繁琐细杂,艺术工作者大多无法适应,而水彩画中的“水韵”变化总是自由随性的,艺术教育工作与喜好所形成的鲜明比对无形中也渲染了作品中的“水韵”气质。熟悉王老师的人十分清楚他的工作十分严谨,为人通情达理,处事明于应变,莫非这些页得益于“水韵”讲究?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同样,在他多数的水彩作品中,我们也很容易察觉到“水性”操作中的克制。因此,我敢肯定的说,这些看似“经营位置”的操作此时已然不再是简单的技艺摆弄,其背后的法理出处或许直通生活领悟。
就题材而言,王辉老师相对热衷于乡村景观的现场写生,当下湖山村色瞬息万变,乡愁记忆正经历划时代的变迁,他从不满足于照相记录的客观性,因为记忆的标签从来是链接个人情感,对于画者而言情感传递得益于心手相应,这便是他最重要的动机。与其他诸多写生现象不同的是,王老师更在意“随笔意义”,这个“意义”涉及到两层含义:一是与工作生活感悟息息相关的情感投入,以诚意抒写客观情景的结构特性;二是学院研习传统中的核心内涵“功夫”。所以作为同行欣赏王老师的画作总会勾连一段难忘的学院传统与学院历史。
此外,他的人物画作则是敏感地定格在稍纵即逝的瞬间,这是他为观众预留的视角,或许他认为艺术家有必要修复当下逐渐被淡化的人际关系。这一点确实让我想到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王辉似乎也在思考作为亲历者的“随笔意义”,追究自己的职责所在,就像他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投入。于我个人而言,此文中的诸多受益还得感谢王辉老师在昔日工作中的各种帮助与支持,“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最后借此句与王师共勉。
2019.11.13 国美梦园教学区
序
理融而情畅——王辉水彩
安滨
王辉,生发水彩画的兴趣并热衷于水彩画的研究与实践始于他的大学时代。从那个起点一路走来,至今矢志不渝。
王辉进入专业深度研究和思考水彩画的学理及个人研究方向是在他攻读水彩画硕士研究生阶段。他曾与我共同背着画具,在不同的季节和地域前行。从浙东南的温岭石塘,到西北莽莽大秦岭,从雪域高原西藏,到湘西苗寨集市,从东瀛京都到越南河内,从西子湖畔到湖州南浔,我们共同面对自然的无限生机,忘情于时空流转的万千气象,笔端奔涌着勃勃的激情,记录下我们感悟的所有。
王辉的水彩画也是在读研这个时期达到了创作的一个高产阶段和品质的升华。无论是大尺幅的人物水彩画创作还是小尺幅的外景水彩现场写生,对材料本体语言的深度认识,对个人创作方向的内涵思考, 在精神层面与形式语言层面达到有机的统一。如他的水彩人物画创作《坝子节》、《湘西集市》,细腻而不匠气,运笔平稳,色彩稳重,画面朴素自然,饱含视觉张力和内在的情愫。他的外景水彩写生视角新颖,观察细致。特别是近年来采用册页、团扇等中国画形制的纸板,画面的构图安排更加体现对传统绘画形式与内涵的吸纳和传承,运用线面结合同构的形式,既展现了水彩画的特质,又呈现了东方美学的观物造像风姿,也形成了王辉水彩画的个人特点。
王辉是一个有梦想并为梦想而追寻的人。他的耐心、坚毅、恒心是他的特有品性,在我看来,这些个性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他的绘画形貌中,也成为他日后取得更加出色的成绩的坚实根基。祝画展成功!
已亥年秋 于上林湖棠苑
序
慢慢画,缓缓归——我看王辉老师的画
孙善春
为什么不画画呢?
这段时间经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当年那么喜欢画画的,如今陡然发现,已经30多年了,没画过画。但是,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办公室对面是油画系的教室,油的味道非常非常的强劲,熏的人坐不住?不知道;反正是,没有画画,30多年没有画过画;于是,没成为一位画家;虽然,其实,还是喜欢画画吧,偷偷地,在心里?
但是,书法是写的。从几岁开始,到十几岁,一直到现在,算是花了不少的功夫。也可能是因为这个缘由,过了这么多年,阴差阳错,终于有一天能在这个地方,很多时间里被画陪伴,包围;还有许多的画家。比如,王辉老师。
认识王辉老师,是因为书法,不是绘画。课间休息,到他的办公地方,就看到他写的字,摊在桌上,挂在墙上。有王羲之,十七帖;也有米芾,蜀素帖,都写得挺好。不由引为同道。他曾经问,你觉得哪个写得好?回答说王羲之。米芾的火辣气,与他不是太相宜。字如其人,真写字的就知道,从这里是看得到的。那时,不知道他是画家,直到他说,开了画展,要出画集,就不由又笑自己:这个地方,哪有人不会画画呢?连你自己,心里面都还点着30多年的梦想呢。
书法和绘画,在中国人这里,是不大分得清的。特别是在理论家这里。书为心画,四个字就浑然一体,无需分别了。那么书法是什么?古人又说,书是置,安置,又说是输。把心里面的感情思想,安放在纸上,白纸黑字,这个是好理解的;但是说成运输,现在却尤其让我在意:因为作为载体的运输,是好理解的,艺术媒介;但是,这个运输的输字,为什么会有输赢的意思呢?那位伟大的歌手诗人,莱昂纳多科恩的小说名叫“优美的失败者”(Beautiful Loser);失败,何以成为优美?
你看,年龄大了,就会胡思乱想。也许是这样的,一个人写字画画,如果他运输的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不能把他从自己那里亲自运到纸上,运到别人眼前,那他就输了。又想自己:你是真的喜欢画画吧,但是实际上并没有拿起笔来,现在想再开始,大约已经很来不及了。作为画家的人生,你是输定了。有时候,又想到:画家,把那个真实的自己输送出来,一辈子做这样的运输者,这样的老司机,在生活世界里,本来注定就是一位loser吧?
王辉老师,于是,正是一位专业“输家”,运输家,科班出身。专业人士,意思是说什么都会。但他的货物,我喜欢水彩。为什么?也许是因为,小时候学画画,就特别喜欢水彩;也许因为水彩的水,也是书法,水墨的水,更像中国。也许也因为,人生难料,阴差阳错,自己落在了江南,这么艺术的所在,故乡无此湖山。但这些原因,都是具体的了。
那么,到底为什么这么喜欢?想来,还是30多年的书法给我的吧。古人说,书法是玄秘的大道,但是,这样玄秘的东西,是可以这么简单,直接的开始;就像当年,没有拿起笔来画画,虽然手里也有了蔡亮教授的书,外国人的水彩,在偏僻的乡下。画画也是那么简单,平常,亲切;那么日常的事情,像王辉笔下的,那么平常的生活景色,就那么平常的画,像那位编织的老婆婆,慢条斯理;如同我们写字的人,一笔一画,横平竖直。
所以又看到王辉老师的画,又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现在时,还有将来时。画画,是多么简单的事,那么可爱,那么纯粹;恍惚之间,仿佛没有了时间:小时候的画画,就是这样,常常失落在这样的无时间里面吧?如果这是快乐,这是画画的意义,那么,这都是近乎永恒的了。
于是,看到王辉老师的画,30多年的梦想,就悄然而至,仿佛拍拍我的肩头,说,你还不晚,想画就画吧。迟到了没关系,不早退就好。你看,这江南风物,草长莺飞,其实,不过自然而然。于是他的画,让人看到平常,平常的快乐,简单的不凡。在他的画前,在这样的现在,不由想起千年之前那位钱大王,他那句美丽的话: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是啊,说什么迟到,有什么好急?来迟了,走慢了,没关系的。花开的时候就开,看的时候就看;既已有家,就踏实了。海德格尔说,什么诗人是伟大的返乡者;而归来的路,理当优美而漫长。常常觉得,这样的缓缓,正是画家之为“输家”的大修养。这样的画,才叫人慢慢走,并欣赏。甚至,看得我这样的观者,蠢蠢欲动,恨不赶紧抓紧笔来,画起来;慢慢地,画下去。
最后,想借用法国人Romain Gary的话,送给王辉老师,并陪伴他画得更平静,更快乐:“比世界万物都更老成的时间,每一步,皆是如此缓慢。”
2019年11月2日 于南山无所居
自序
王辉
今年12月我将完成对中国美术学院服务的历程,步入鸟语花香的生活,对此我内心充满了期盼……回望过去,从87年留校工作至今已有30多年,总想对自己的美院生活做个梳理,如果能在学校办个个展,也算是对自己多年努力工作、认真创作的一个总结和汇报。
适逢其会,学部将于今年开启专业基础教学部教师教研系列展呈项目,期间学部领导依据本年度教研展呈规划,特地将本人以及其他两位即将退休的教师作品展计划纳入新的教研学术展呈版块。由于各种原因,本人的作品展被推至首场,欢喜之余却也感到些许惶恐,所幸身边同事以及朋友对本次参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与肯定,忐忑的心情总算是有所缓解……
十月底的某天,学部展览总策划人,分管教研工作的副主任郑端祥先生打电话给我,让我到他的工作室碰头,告知这次展览的名称已确定为“丘山明志”。我听后拍手叫绝,丘山取自巜庄子。则阳》之“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卑”的意思为微小,泛指微小的土石;“丘山积卑”意为积累微小的土石而成为高山。“明志”意喻言明新的志向。
“丘山明志”作为基础教学部教师个展板块的总称,而我的个展名称为“晏若高阳”,“晏若”意为自在自得;“高阳”原指高处、向阳之地,个展名称的大意为悠然自在于高阳之地。
“丘山明志·王辉之晏若高阳”非常贴切地点出我在中国美术学院30多年默默工作、努力之状态和心态,甚喜!
早期迷茫
我出身于军人家庭,少年时代随家父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与深山,不知还有艺术学院之说,直至70年代末回到金华工作,才得到艺术启蒙。1984年春节回家途经杭州,路过浙江美术学院这个艺术殿堂,当时都未敢跨进校门,但有幸在学校传达室里花了2元钱买了一张版画系学生手绘头像素描的7寸照片。我如获至宝,跟几位学画的朋友们反复研读了几个月后,鼓起勇气参加1984年春的浙江美术学院招生专业考试,当我专业初试通过后,凭借自1976年“上山下乡”以来不曾懈怠的自学基础,顺利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师范系,走进心中神圣的艺术殿堂,开始系统的艺术学习。
在浙美读书期间,师范专业的课程有国画(“人”、“山”、“花”、“工笔意笔”、“书法篆刻”)、油画、版画、美术设计、绘画理论等,除了雕塑之外,我们研习了当时浙江美术学院所有专业的基础内容。进校第一学期吴德隆先生带队到临安西天目“下乡写生”,他在西天目用水彩画了许多风景,让我第一次认识了水彩。当时素描授课老师有何越生,水粉水彩授课老师有吴德隆、候又民、余洋奎,国画人物授课老师有宋忠元、张品操、胡高孝,山水授课老师有谷文达,花鸟有夏子颐、闵学林,书法授课老师有夏与参,油画授课老师有全山石、余洋奎、陈守义,版画授课老师有张远帆、陈海燕,设计授课老师有邓小鹏等诸多名师。当时的学术氛围十分开放、活跃,期间各种展览、讲座如火如荼,各种思潮也相互碰撞、影响,艺术视野史无前例的开阔,然而应接不暇的我开始陷入迷茫……
1987年毕业后我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职于学院教务处,开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任职于学院教务处。虽从事行政工作,但对绘画兴趣未灭,从事艺术之心不死,利用碎片化的空余时间从事艺术研究。在电教科阶梯教室的后面发现两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间,南边是全山石先生的画室,北边是电教科的仓库,我在里面理出一块两平方米左右的空间,用于我业余时间研习油画,也时常得到全山石、黄发祥二位先生的指教。在电教科10年的工作中,为全山石、吴山明、童中涛、宋建民等多位先生拍摄教学纪录片,从中也得到他们的教益。业余时间常与李为民先生一起游走于笔墨之间……
1989年5月,由浙江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水彩画家学会联合举办的首届“89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在杭州浙江美术学院陈列馆举办,展出188件作品,其中我的水彩处女作《故乡之路》入选此次展览。同年《飘过午门的云》入选“浙江省庆祝建国40周年美术作品展”。1990年10月,第二届“90杭州中国水彩画大展”在杭州举办,我的作品《蓝色的梦》再次入选,到1999年作品《潮韵》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这几次实践的经历,使我逐渐认识到水彩这个媒介的特点,它色彩绚丽,使用方便,较适合我的条件和状况,因此,我逐步确认它为我的主要创作媒介,并与周刚、徐明慧一起在玉皇山南合租一个公寓做工作室,开始研究水彩画,沉浸在技法、形式、风格等的追求中,创作出《火红年代》《旭日东升》《折射·家园》等一批注重画面形式以及内在结构的作品,并多次入选浙江省美术作品展。
2000年,我因工作需要调任教务科任科长之职,身处教学管理中心,深感责任重大,从2000年至2007年,正值学院大规模发展之际,在校生人数从几百扩张到六、七千人,校区从一个南山,变成南山、滨江、象山和上海张江四个校区,经历三次搬家,各种新问题不断涌现,让人心力疲惫,无暇提笔作画……
2007年,趁学院“三部合一”,成立专业基础教学部之际,我怀着从事艺术的初心,放弃升迁之机,调入专业基础教学部,与火热的基础教学进行近距离拥抱,开启了我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上山下乡”,与自然对话
2007年秋,省水协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了一次风景写生活动,邀请安滨教授与我一同参加。这是我第一次与安滨教授一起写生,这也成为我们共同的兴趣点。2008年春,学生下乡之际,我陪安滨教授到各下乡点看望师生,我们到了皖南、婺源、金华、武义、磐安、石塘等地,晚上与教师研究教学,白天我们一起水彩写生,共同探讨,安滨说:“西方绘画中有些艺术家非常重视写生,他们面对自然、与自然直接对话,注重现场感,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自然,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他非常敬业,充满激情,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写生,最多一天画了八张写生作品,晚上给学生讲座,与教师探讨教学。10多天时间,他画了60多件作品。他的激情和勤奋也感染了我,也画出了几十张风景写生作品。我看着他的画,概括出三句话:我说你的画,画面布局、结构有版画特点,用色注重西方写生色彩规律,用笔带有中国画特点。他也首肯,这对我很有启发。此后,我每有短暂的碎片化时间,就练习书法,就这样我从中国书法的用笔方法中吸取了很多营养。
2009年暑假,我和安滨,邵蓓艳等五人前往日本新泻、佐渡岛进行学术交流,在日本20余天里,我们画了一批写生作品,并与日本当地的艺术家一起举办了一场交流展。从此以后,每年学生下乡之际,我都会选择一、二个下乡点写生,深入江西婺源、皖南宏村、渣济、浙江南浔、高平、楠溪江、遂昌等地,用一颗恬静的心去寻找美、发现美、描述美。寒暑假则沉浸于斗室中进行人物画创作。2008年底夫人前往南浔工作,每周末的见面让我对南浔古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随着时间的 推移渐渐走遍古镇的每一片角落,逐渐了解了南浔曾经的辉煌历史,结识了一批新的朋友。对南浔产生了浓厚的感情,前前后后创作了几十幅南浔的作品,并在南浔策划举办了”‘水韵南浔’2016水韵雅社水彩沙龙展“。对水彩画工具、技法、特征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2006、2011以及2017年,我三进西藏,走过林芝、那曲、拉萨、日喀则和阿里等地区,不仅游历了西藏的大部分自然风光、参观了西藏各地主要的寺庙和城镇,感受到藏区自然环境的壮美及恶劣,也感受到藏族的文化和宗教变迁,同时还看到了藏民身上的勇敢坚毅、不畏艰险、开朗热情、乐于助人的品质。我眼中的藏民,他们朴实善良、单纯开朗,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对宗教具有虔诚之心,对生活满怀希望之心。根据这些经历,我创作了《母亲·屋脊的收获》《屋脊·晨风》《屋脊·坝子节》《屋脊·脊梁》《屋脊·辩经》《屋脊·当下》《屋脊·当你老了》等一批反应藏民生活的作品。
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2007年我调任基础部工作后,我逐渐看淡名利,工作中只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就足矣。那时,水彩画则是我心灵情感的寄托。基础部教师间的学术氛围深深感染了我,大家时常在一起探讨艺术问题,研究教学方法,给我很多启迪和鞭策。期间,我考上安滨教授水彩研究生,开始梳理水彩的历史,思考如何在水彩画里吸收中国画的营养。之后在风景写生中采用册页、团扇等传统形制的纸板作为画材,画面构图安排更加注重对传统绘画内涵地把握与吸收,以中国画的笔墨技巧呈现”水彩视角“,并借此尝试塑造心中的造象之态。
2017年我有幸前往欧洲研修三个月,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游历了十几个国家的二十几个城市,参观了每个城市重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看到各个国家的传统和现代作品,还参观了明斯特国际十年雕塑展、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等世界顶级现代艺术展。这次研修不仅让我大开眼界,也让我想通一个”问题“,世界文化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然而我更愿意将当代艺术作为一面镜子来反观本民族的文化,通过读取自己内心的感受发现美、再现美。学术只能靠自己不断耕耘,自然生发。
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人,幸运地跨入了中国美术学院的大门,幸运地遇上了与我一起工作的所有领导与同事,感谢艺术殿堂对我的培养,感谢同事和领导对我的理解、帮助与支持。因为他们才有了令我欣慰的成绩。我本无欲,必将回归纯真。退休时光将是我艺术工作的另一个起点,”丘山明志“对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仍然会快乐率真、心无杂念地投入到全部的艺术工作中……
已亥年秋
写于逸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