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3年09月22日 ~ 2023年11月03日
自2016年以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策划多个关于“中国现代美术史中现实主义”专题展览。从2022年开始,又开始以广东为中心拓展对“区域文化与国际艺术交流”方向的艺术史关注,推出跨文化观察视角的研究项目。尤其基于清末以来广东地区深厚的华侨史资源,逐步延展关注更早期侨居海外甚至出生在海外的华人艺术家群体,他们当年的回归对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启蒙和美术学科建设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由于其艺术实践和人生历程因离散于不同国家而显得更为碎片化与个人化,一直没有受到艺术史和艺术教育史的重视而疏于整理,成为区域艺术研究中被忽略的遗珍。
蔡里安先生是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早期重要的创立者之一,他创作于1945年的雕塑《工人头像》⼊选1949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艺术展览会(也称“第一次全国美展”),这是广州美术学院师生首件⼊选全国美展的作品。我馆于2022年抢救性收藏他的多件石膏塑像、水彩作品,以及作曲歌集、回忆录等文献一批,在梳理登记材料的过程中,发现他的颠沛人生与二十世纪亚洲反殖民运动深刻地缠绕在一起,他对劳工难民群体朴素的关注、同情和表达,又以纯熟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技法,将深刻且生动的现实主义叙述凝结在这批独树一帜的雕塑作品中。
在以广东作为中心进行区域艺术史观察时,当我们的视线跨越文化与国界甚至陆地中心主义的限制后,还会看到一个以航路为连通路径的港口城市群,从蔡里安在西贡(胡志明市)、香港、广州湾(湛江)、香港再到广州的流散旅程中,会看到在这些港口城市间流动的群体通过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所发生的深入交往,创造了更复杂多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这些港口城市中通行的语言并不是今天来自北方的普通话,更多是粤地方言、英语、法语和其他东南亚本土语言,抗战胜利后他在香港参加“人间画会”的活动,也基于这种文化语境发生,正是这些早期全球化时期复杂的艺术互动与融合,构建了广东地区更为国际化的、开放的现代美术教育基础。蔡里安先生在后期因政治运动影响和身体原因较少创作作品,主要着力于雕塑系的教学工作,从他留下的教学笔记中,可以看到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不同时期的雕塑教学大纲,一直八十年代还培养了广美雕塑系第一届硕士研究生,让这种绕道于越南的法国学院派雕塑教育,成为广美雕塑系的现实主义风格训练系统的基础和某种严谨风格的间接来源,也随之构成了区别于国内其他美术学院雕塑系的艺术面貌和教育传统。
在本次展览中,同时还会看到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类似处境的东南亚华侨艺术家中,蔡里安不是孤例,这些并不总在高光和耀眼处的艺术个体和他们的艺术生涯,构成了另一种更接近生活层面的“边缘”艺术史,他们是中西艺术交流中静水流深的支脉,对他们艺术实践的梳理与重思,不但是对已有的主流艺术史的重要补充,还可以弥补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史书写中的诸多裂缝。艺术史的研究、写作和展览总是围绕着杰作和伟大的艺术家展开,但在宏大叙事之外,还有一些日常的、悲悯的、同情的、沉静的艺术史,这些边缘与主流的共同书写则让我们接近更真实的历史,他们的生命故事共同构成艺术浪潮中的整体生态。而在其中,更看到作为个体的人,如何以艺术抵挡汹涌的命运和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