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2年01月01日 ~ 2022年02月28日
看自然·师古人
刘春冰
大家常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然而“反映”这个概念并不仅仅是如实地摹写生活,这太简单。艺术本身的特点就是包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情感的表现。“反映”是由生活引起的,是艺术家对生活的一种认识和情感态度。另外一个是“社会心理”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心理”,从艺术的角度说,包含人们所追求的理想、信念、情感状态和审美时尚等等,这些可用于艺术的发展。例如,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和印象派画家,因时代的不同,其社会心理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在绘画艺术上也就使其作品极不相同。
画家画画,总是触景生情,有所感悟,而后形之于笔墨,顾恺之称为“迁想妙得”,所谓“迁想”可理解为“形象思维”,而“妙得”就是经过思维,凝成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荆浩在洪谷山中“写松万本,方得其真”,是古代山水画家在大自然中提炼典型形象的例子。到了唐代,张璪的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给“迁想妙得”作了注解,成为具有辩证唯物主义的文艺观,指出了创作构思的正确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美术的发展已进入一个变革、创新的时期,如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直接影响了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产生和发展一样。大家对于中国美术已产生了新的审美要求,我们必须思考这些问题。
西方现代绘画理论中不断在谈论“再现”与“表现”的问题,其实再现与表现是辩证地相互渗透的。没有毫无表现的再现,也没有毫无再现的表现,在不同时代,不同的艺术家那里,常有侧重罢了。应该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石涛的《画语录》有较为深刻的辩证法思想。《画语录》着重探讨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石涛认为绘画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创造过程,有其自由的一面,也有其不自由的一面,形象创造是根本,因为产生出各种运用笔墨的方法来。他提出“蒙养生活”即指人的知识、修养、思想感情各方面的统一。自我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物我两忘。认为一个事物必与另一事物相联系,其中必有一个为主导的,绘画有笔墨、山水、树石等因素,而处于主导地位的是“蒙养生活“。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里指出“以大观小”法,也是一种辩证法。所谓“以大观小”,就是把大的东西看成小的东西,画真山真水,如同画假山盆景。画家身处山水之中,不可局限一瞥之见,应用“以大观小”之法,以观全局,目想神游。黄宾虹带学生写生时说:你们看东西总是近大远小,是死法,我看东西有时是“以近观远”,把近的东西推远,发挥主观能动性。而敦煌壁画中创造了“以体观面”和“以时观空”之法。把不同时间发生的事放在一个构图里,用时间换空间,打破空间造型对时间的限制;或者把一个具有体积的物体切成几个面来处理。表达事物的面面观,或者把同地域空间的情节,拉成平面,并排罗列,以观全貌。这些都是中国绘画传统表现方法的伟大创造,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最后,我想说一下,我们创作的目的性问题。中国绘画的创作应有一个目的,或应建立有当代中国特色的现代绘画体系,例如,我国宋代的画论,绝大部分是为了发展当时与院画相对应的文人画而提出,是同新的美术作品的出现和发展分不开的。如果宋代没有文人画的出现,宋代画论就很难有超出于前代的新的发展。这里所谓的新,不仅仅是形式问题,而首先是内容问题。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正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真正的新的美术应该在我们这里,而不是西方,我们应作出超越西方的新创造,创作出新时代的、新时尚的中国绘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