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1年04月30日 ~ 2021年05月16日
豪放与婉约:
十指狮吼——王客书法展
云痕映烟——周燕国画展
一
江南一隅的浙江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自琅琊王羲之于兰亭雅集,魏晋风度留存于这片大地,南朝谢灵运借以这片宝地成就了中国山水诗的鼻祖,“林壑欲暝色,云霞收夕霏”;诗仙李白留下了“此行不为鲈鱼烩,为爱名山入剡中”;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孟浩然“试览镜湖物,中流到底清”,浙东唐诗之路佳篇连连……钱塘的风雅浸淫着这一片山水田园。这片田园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书画大师辈出,虞世南、马远、夏圭、刘松年、赵孟頫、王蒙、徐渭、吴昌硕、李叔同、潘天寿、沙孟海等等,浙派绘画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绘画流派,西泠印社成为中国近代印学的中流砥柱,一代代书画名家筚路蓝缕。
师古人、师造化、得心源是当今一代艺术家成功的必由之路。本次展览的艺术家王客出生于台州、周燕出生于杭州,作为浙东唐诗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地域,魏晋以来的潇洒闲逸、山水诗性已在骨子里生根。他俩先是在南方求学,后又赴北京中央美院学习,跟着名师邱振中、陈平教授,融南北学院之精华,相近的年纪、相仿的求学经历,北雁南归,寻根溯源。
相由心生,书(画)如其人,两人二十几载艺路直追古人,致敬传统,特别是唐和宋,因为唐代书法、宋代绘画在美术史上格外鲜明。王客的作品“宽博稚拙,质朴中显灵动韵致,沉着不失飘逸”;周燕因多年崇尚、研习李清照诗词,作品里也呈现婉约、秀雅、平淡隽永之气,他俩南迁北漂一路追寻,“入古出新”因秉赋、兴致差异呈现出豪放与婉约的不同走向。
二
王客原名王方呈,1999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为人豁达、大气倜傥,专业突出。庚子疫情,在家闲坐,偶见王客于上海书法家协会公众号视频讲解圣教序笔法,因我老家是琅琊王右军晚年隐居之地,母亲是王家后裔,因此对二王有着特殊的情感,心血来潮起笔学字。想起中国美院求学的点点滴滴,青春流逝,感怀不已。
王客南下北上,杭州、温州、北京、上海,迁徙漂泊,中国美院和中央美院的求学经历,使他融合南北两所名校书法教育的优点,既有传统经典“抗之希古”的自觉,又有博取众长独立再造的当代视野。他多年研习,在“技”和“道”、“法”和”非法”之间寻求自我,推崇高度的重要性。小楷、行草、篆刻、紫砂壶刻字等,兴趣广泛、专研深入,这几年一直追寻唐人的纵横开阔,使唐突奇兀趋于周正。他曾文“唐代书法家极其注重技法的锤炼与摸索,也留下了很多关于用笔方面技法、悟道的故事。这种对于艺术本体的持续深入的研究促成了唐代书法波澜壮阔的大格局……回望书法盛唐的意义不在风格上的靠近、追拟,而是寻求一些古今不变的法理。”此类的溯源、探究,鉴古而开今,他的书法崇尚豪放自在、刚健朗畅。近来不断书写的《唐人旧闻》《柳公权旧闻》《唐皇室旧闻册页》《唐玄宗旧闻》等,提按撇捺转折间笔迹遒放,驰骋自肆,笔势飞动中弥漫着清正典雅的人文底蕴。
王客好酒,从而放任自我,《新唐书》中张旭“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复得。”王客亦是如此,“淋漓锦袍,颠倒玉山”,其一脸络腮胡、倒卷长发,个性天真率洁,大气中透露着儒雅。俞丰曾文:“予一日遇王客著圆领汗衫,见其颔下剪落一角,褴褛悬鹑,殊为窘怪。予大不解,问何故,答曰:‘衣领细紧,束勒颈项,一剪得解。’”东坡论传神,谓:“具衣冠坐,敛容自持,则不复见其天。”王客乃性情中人,他曾言:“书法对我而言,是人生的态度,我们的生活是限定的,但是书法可以使你不断地塑造自己,书法是我人生的远方……”这些年,他一路追逐,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人也只有经历风雨后才能逐渐成熟。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写下了著名的《寒食诗贴》,凝重、厚实的线条表现了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包含一切的态度,豁达、乐观的人生执念也正是王客心向往之的人生高境。
对修养的强调是宋代美学思想的一个基本特征,苏轼等人注重修养在书法中的重要性,黄庭坚强调:“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符无程,政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王客在书法之外热衷于“字外功夫”,于诗文、金石、丹青皆有涉猎,且成就不凡。
三
跟随浙江省文联、省美协文化润疆,初识周燕宛如重逢,细聊原来曾在国美就读,过渡期的滨江校园如弹丸之地,大学和附中在一起只有两幢房子,人少,来往擦肩,依稀眼熟。周燕属于江南典型的温文尔雅,画如其人,如山野绿茶,清逸出尘,婉约恬淡之意跃然纸上。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有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涤除俗念,陶冶心胸,“物与心化,心与交融”,文人画历来讲究才情、学养,山水画更是融入释和道的天地相望,是诗化、心化的自然,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冥思,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稚趣。心中有诗,“诗意便栖居大地”(荷尔德林)。位于杭州植物园边上的青芝屋,以前是属于浙江大学边郊地带的农民房,是没有规划,破败、凌乱的老房子,冬日的暖阳下,牵扯的绳子上晒满了被子、床单、衣服,江南常见的煤饼炉、水泥凳……这些最为普通的场景、物件,却在周燕笔下组构成了生动、清新、风雅的《难得半日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水归沧海意皆深》《花暖远岫起茶烟》《山色空蒙雨亦奇》等一件件可读、可游富有诗意的山水田园画卷在周燕的水墨中得以呈现。
二十多年的专业训练,周燕对水墨的表现力,干湿浓淡、色彩协调、自然意境的把握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表达,形成了细腻、清雅的画风。她非常注重写生,曾在《写生随想》中写道:“古来画家的创作离不开名山大川的滋养,离不开面对实景的写生……要进入到真山真水中去体验,去感受,去创作。通过对‘物象的生动’表现‘物象的意似’来追求意切情深、理达而隐的画外境界。写生即对景创作,是寻找自我的过程。”她最近的几件写生小品,如《草长莺飞四月天》取意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用笔轻快,点染的墨色清新、通透,呈现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山村水郭的迷人春景;《庭院一角》中“清雾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温馨、通达,如老白茶香溢,“草间鸣蛰,惊落梧桐”,把农家庭院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娴意书于纸面;《午后》轻松的线条,吸收水彩温润、清透的用色,营造出“玉阑干慵倚”惬意的午后村庄;《太行王莽岭》位置经营奇巧,皴法轻盈疏透,底端云雾空旷飘逸和上端太行山崖峭壁形成极强的反差,这种视觉对比的造势增强了画面的层次和运动感。清初苦瓜和尚语录:“山川人物,取其用势,写生揣意,运情摹景,显露隐含……搜尽奇峰打草稿。”黄宾虹在嘉陵江行进白帝城的途中,月下写生,得出“我从何处得粉本,雨淋墙头月移壁”的感悟。山川日月,草木烟云,周燕在江南山水跋涉中、在自然造化中塑造自我。
作家叶舟曾如此评述:“在这个逼仄喧哗的时代,周燕萧然远引,逆流而去,涉河入林,进入了古老山水的皱褶和韵致里,匿身于静水深流的诗词间……江南的周燕绵密而细腻,温婉又亲切,凭着一份内在的诗心和女性的感受,淋漓地表达着个人的感知与体悟。”周燕的江南,婉约恬静、墨气明润,色彩清澈古雅如佛光里的浅吟低唱动人心扉。
四
书画同源,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道,“颉有四目,仰观垂象……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元代赵孟頫《秀石疏林图 》中写道:“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黄宾虹曾道:“书画同源,欲明画法, 先究书法,画法重气韵生动,书法亦然”。书法与绘画的关系研究历来已久,著述俱多,在线条的形式、走向、节奏,笔墨手法、层次、精神,空间布置、营造、隐喻等各方面既相互影响、融通,又各自区分。作品隐射的都是艺术家的天地宇宙观,是心灵俯仰,自我疗养而表达的艺术形态。我们借以王客和周燕的作品在品格上豪放与婉约不同的发展,阐述当代书画在青年一代中的呈现,通过这样两个典型个案的研究、展示,呈现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一路远行,乘物游心,砥砺不辍。海德格尔在《林中路》中写道:“林中每条路各自延展,却在同一林中。常常看来仿佛彼此相类。然而只是看来仿佛如此而已。林业工和护林人识得这些路,他们懂得什么叫做在林中路上。”
五
王澍先生在设计美术馆之初,考虑到200年老码头的精神遗存,保留了塔楼、栈桥,在这迎来送往的甬江畔留住了历史的记忆,并寄予这个立体空间在未来能够不断制造艺术事件。根据美术馆的空间特点,我们策划对话系列展览,希望如浪打礁石激起的浪花进入公众的视野。本次“豪放与婉约”就是对话系列展其中之一,非常感谢吴风明室提供的明式家具、月湖静心阁的汝窑瓷器展示、浙东琴社的琴萧演奏、以及主持人冯喆等一帮热心传统文化的朋友,共同营造出传统美学的诗意空间。而本次展览把这种传统诗意美学带进现代居室生活,让曲高和寡融入普通大众的审美。
魏惠东
2021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