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4年09月22日 ~ 2024年12月07日
时光倒流70年,那是一个全新时代的来临。
当时每个领域,所有人心中都有对未来的憧憬与跃跃欲试。中国画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不可避免地迎来新的挑战。受虚无主义的影响,有的人开始质疑这一古老画种对新中国的表现力,并主张学院里取消中国画教学。一时之间,许多老画家感到不安。在中国画命运的重要时刻,李可染先生选择面对新时代。1954年春天,李可染、张仃、罗铭三位艺术家下江南写生,以自然为师;9月归来后,他们在北海公园濠濮间举办“李可染、张仃、罗铭水墨写生画展览会”,展览在美术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不同的意见和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引发了各方重视,中央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重新恢复,三位先生的写生之旅在此时转动了中国画命运的齿轮。李可染先生也自此开启了1956年、1957年、1959年行程达十数万里的写生之路。
李可染先生大半生是在灾难、战争等动荡中度过,他深知民族强盛的重要,作为文化人,他立志要为“拂去厚积在中国文化上的浮尘、重现民族绘画艺术的光彩”而奋斗。先生生前曾反复书写“中国人”三字,可以感受到他高度自觉的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心怀让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理想,一生不曾改变。先生20世纪40年代时已明确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出了“用最大功力打进去,最大勇气打出来”,新中国初期,经过数十年在传统文化海洋中的遨游,李可染先生的传统修养已达到较高境界,但是他清楚地知道,中国画要在发展中存续,于是毅然决定走出画室,“师造化”从自然中汲取养分,通过“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认识生活、全面的艺术修养”,有计划的完成了中国画现代化历程中最重要的步骤,晚年的可染先生“胸中丘壑,笔底烟霞”,创建了中国山水画的新样式,也开辟出“李家山水”的独特风貌。
这个展览是纪念、是回忆,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70年后的今天,又是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传播方式的现代化,去中心化的模式直接冲击到文化的发展与传播。许多不同背景、角度和目的的思潮,以新的方式传播“去”文化经典化。当前,如何以历史的高度,纵观文化发展的长河,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永续,又到了一个重要节点。李可染、张仃、罗铭先生他们当年非常明确,写生不是目的,而是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发展中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此次展览选取李可染先生早年的2幅山水作品和54幅在北京、杭州、苏州、重庆、成都、桂林等地的写生,以及14幅代表性的山水画创作,希望通过展现李可染先生在中国画发展转折点所做的探索实践,以及这段艰辛又光明的历程,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信民族文化的未来,一定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创造发展而来。我们以此展致敬李可染、张仃、罗铭先生,在新时代,致敬那些为20世纪东方文化复兴做出贡献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