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 / 作品 / 画室 / 展览
发布

王豫明色釉瓷绘艺术展

展览日期:2023年02月11日 ~ 2023年02月28日

  • 信息
  • 介绍
  • 评论
  • 分享
  • 感兴趣0
  • 王豫明色釉瓷绘艺术展
  • 展览日期:
  • 2023年02月11日 ~ 2023年02月28日
  • 开幕时间:
  • -
  • 举办地点:
  • 中国 - 上海
  • 主办单位:
  • 大沪联合艺术空间
  • 详细地址:
  • 上海市黄浦区茂名南路1号二楼
  • 参展费用:
  • -
  • 浏览:948 次 评论:0 条
    展览介绍

    且瓷且画且呓语 — 王豫明印象小记

    文/ 顾村言

    初见王豫明是在2022年岁末的景德镇三宝村。

    彼时记录上海2022年疫情的“村言笔墨志”画展,从极严而阴郁的48小时核酸检测背景下的感人开幕,到目睹观众在现场的相拥而泣,再到其后各地友人的严寒观展,直到2022年12月7日展览甫一落幕,持续三年的严格疫情封控居然以一种极意外且极不可思议的方式瞬间解封……被压抑许久的心情当然想要放飞一下,忆及老杜那句“青春作伴好还乡”、“便下襄阳向洛阳”,遂与路燕大姐、刘骅夫妇相约一起驱车从上海到杭州往古徽州而去。与在碧山相迎的雍景、晓牛,一路碧山、黄村、南屏、砚山,寻古访幽,浪迹山水,聚会友人,且摸砚捞石,聊解烦郁。那天到终点景德镇时,薄暮时分,旅途中昏然醒来读到的第一条路名竟然是“陶阳南路”—— 懵懂间遂解为疫情间的“逃阳”,且有喜色,刘骅兄则正色道:“那是代表逃阳难,逃阳非常难啊!”事实证明,把握方向的刘骅是清醒理智而有预瞻的,因为其后回沪时,一车人都阳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犹记那天到景德镇三宝村时,车转入一个山坡,四围一片黛色,坡下隐隐的光,有一艺术酒店,几无住客,光影恍惚间,见酒店有一微型瓷画展,多是窄窄条条的形制,颇见雅韵与静气,正读着瓷画,忽然一个同样窄窄条条、瘦瘦削削的人出现了,戴着礼帽,宽大羽绒服套在身上,反而更显而出其瘦长,眼镜背后藏着犀利的光,笑起来时,似乎有点儿坏坏的样子——也许是表面的玩世不恭,然而却又见出自在与温暖。

    这便是王豫明。

    然后便是餐叙,茶聚,观瓷。

    王豫明能聊,能侃,有时像自个儿在呓语。聊起来,我们之间居然有不少熟悉的友人,他曾为石虎、张桂铭、李世南、陈丹青等拍照——原来张桂铭先生最喜欢的一张肖像照就是他拍的,想起来,张桂铭先生都走了八年了,能不唏嘘?!记得那天与他真是畅聊,或感慨,或惊喜,或长叹,临别时他除了赠其瓷艺画册,且因说起石虎先生的写意女人体,又从不知哪里翻出一本石虎的《百美诗画》,说:“这本送你!”

    所谓先读艺,再读人。

    第一次见王豫明的瓷画似乎是在安徽朋友处,大概是“梅问”系列,眼前一亮,之前大概对当代景德镇的瓷板画一直有些偏见,要么俗味居多,要么极见匠气,然而王豫明的瓷画,却可见其间隐隐相通的文气,尤其是,一种写意、酣畅与窑变处——当墨梅与窑火相遇,想杨补之与金冬心二先生大概无此缘分,因为其间且有着让人惊异的窑变与色彩——淡朴与艳丽、单纯与斑斓,以及不落窠臼的书写与情感——把这几样糅合在一处,至少在景德镇,目力所及,是颇少见的。

    先说书写性,王豫明自陈读中学时曾苦练书法,并与四川一名师学了三年写意花鸟画,此即所谓“第一口奶”,可以说,这是王豫明的从艺之路的底色所在,是以王豫明其后从未按部就班,而是以“斜杠中年”的姿态出现,然而往往又歪打而正着,融会而贯通,无论是他的书法、绘画、摄影,抑或让他这十多年沉醉其间的瓷艺,皆可作如是观。

    王豫明其实是经过传统文人书画训练的,这样的训练当然并非来自现代美术学院教育系统,而是师徒相承的久远传统。他喜欢发自本心、自写性情的写意一路,喜爱酣畅而自在,不拘小节。

    回溯王豫明的艺术之路,他最初可以说是一位真正的摄影家。他的镜头,重“生命状态”与情绪的收敛,无论是暗夜里的孤影,静默的残荷,流落他乡的艺人……平常场景,不动声色,却自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打动无疑来自摄影者的思想与视角,一种以真诚平实观照一切,而求得内心的自然与真实。

    拜读过杨小彦先生关于其摄影评论的《眼角镜余》,以“图像呓语”名之:“我从他的《呓语》系列中,倒是看出一种无奈与放任。他希望自己不是一个拍摄者,而是一个真正的梦游者,然后从梦眼中认识城市。‘呓语’是一个很好的关键词,点出王豫明内心所希望的状态。有意思的是,我仍然不认为王豫明是真的‘呓语’,他针对一种熟悉的影像传统,一种人们已经习惯的城市形象,而给出自己的答案。问题是,他的答案本身并不是呓语,而是关于‘呓语’的影像定义。”

    摄影进入呓语的状态,未知是否可以理解为一种从规矩到自在的转型,或者说不自觉地从技术层面到道之层面的转变。

    因为摄影的原因,他与不少画界名家有过交往,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真正勾出了年少时作画的“瘾”来,十多年前又与景德镇之火与土的相遇,居然一发而不可,直到现在。

    从某种角度而言,他的摄影,或者他的瓷画,也都是“呓语”的外在呈现。对于瓷画,他同时也有着对器型的敬畏与利用,正如他所言:“如果对器型本身艺术性缺乏敬畏时,绘画与器型就会是两张皮,无法融合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好的作品是人生和自然的赐予,是表达作者情感的内容与形式。”

    他的瓷画现在仍是以“水+墨”持续咀嚼前贤,如四僧、扬州八怪等,并以暗夜里的火,变之幻之,探索之,这其中,当然有成功的,也有不尽如人意处。然而,那些以素瓷或特殊釉色为底的小品,如大块而简洁的山,似乎与莫兰迪有相通处,读之如泛黄的旧纸,自有一种静谧,而在梅石的写意间,尤善于利用釉色与窑变,尤其是山石与花朵,一些窑变之作,真有“妙手偶得”之感,仿佛自苍古中来,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他的一些瓷版山水喜借鉴渐江一路,近来尤爱杨铁崖书法,以诗书画印融入瓷版。铁崖字,粗看东倒西歪、杂乱无章,实际性格张扬,纵横奇诡。不守规矩的王豫明喜爱这样的字体是很自然的,当然,铁崖字其实难学,因为若无雄厚的底气与骨力注入,易流入浮滑之境;而渐江山水,清新简逸,重构成,读多了,形式有余,感觉到底骨力不够,取法铁崖与渐江,于豫明先生而言,这似乎也是不可不防的。

    无论如何,这样的且瓷且画且呓语,于上海大沪艺术空间首次展览,也是王豫明的瓷画、摄影于上海首次全面呈现,读之自有让人感慨处。尤其是,在上海疫情渐远的第一个早春,忆及去年上海封城前的写梅手卷,纸间读之,瓷间读之,似乎香如故,然而想想,挥之不去的更有着一种属于江南春里的暗香与无奈。

    经历了壬寅之岁的莫名与悲愤,有时想,也许,人生大多只能是呓语而已。期待王豫明先生在瓷画上融入更多的真正呓语。

    癸卯正月十二,三柳书屋


    展览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