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日期:2022年06月02日 ~ 2022年06月12日
老友记
《寂·道—冯钟云水墨展》就要在青岛市美术馆开展了,钟云在微信里和我通话,让我写个前言,我说还是请理论家写吧,我又不是研究水墨的。钟云说那些艺术上的事让理论家、评论家说,你就写写咱哥俩的交往。此话一出,我还真无法推托了。心想多年未见,他倒还是这快言快语的性格。
我与钟云的交往整整三十三年了,从当年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大学生走到今天奔六的年龄,各自的工作与生活都发生了很多变化,唯一没变的就是友情。细细想来,从当年在北京的画室初识到他定居澳门至今,我们总共见过八次面,但每次都如同昨日刚聚一样,有时我们天南海北,神聊海饮,有时我们寂然相坐,神驰心往,这倒应了今天流行的一首歌谣: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不见真想见。
见面虽少,但我一直关注着钟云的创作,中央美院画室、黑桥、辛庄、澳门,一路走来,他从没停下在中国水墨艺术上探索的步伐。钟云自小尚武重义,武学根基的日益深厚,培养了他“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性格品性,也深深地影响到他的艺术创作,在他恣意率性的画作中让我感受到他对传统、社会、自然与人的如同禅修般的不断思索和阐释,由寂悟道,内外兼修。
兜兜转转,我来到了青岛市美术馆工作,兜兜转转,作为今年澳门与内地的艺术交流,冯钟云水墨展来到了青岛,我想这与我、与钟云、与广大观众都是一个机缘。在此,预祝《寂·道—冯钟云水墨展》取得圆满成功!
老友来了,拱手相见,且吃茶去。
迟涛
壬寅年初夏
道通为一
冯钟云水墨作品中的传承与创新
冯钟云的这次展览,作品涵盖了他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作。从传统文人画、现代水墨到实验水墨均尽含其中。
上世纪80年代,20岁的冯钟云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开始进行专业系统的绘画学习。彼时正是“八五新潮”风起云涌之际,“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日的时候”,李小山1985年在文章《中国画之我见》中的第一句话如同一道惊雷,他在文中犀利指出,“中国绘画理论在我们今天的历史条件下,不是修正和补充的问题,而要来一个根本的改观。”一时间,“传统”和“现代”的争论甚嚣尘上。这和当时追求人性解放、寻求自我觉醒、弘扬个人价值的时代背景有必然关系。站在时代的角度来看,“八五新潮”的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给中国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现代水墨、实验水墨相继兴起并焕发出新的生机,国画家开始尝试打破传统绘画法则,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新的自我图式。
在经过“八五新潮”彰显自我价值的文化风潮后,冯钟云并没有完全抛弃中国画的传统哲学内涵。冯钟云是“自由”的,但他的自由意识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画“语言”,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笔墨和表现空间仍然建立在中国画“语言”之上。这里所说的“语言”并不是固化的传统绘画模式的照搬,而是基于千年来前人对于笔墨的理解——最适合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书写方式。即便是在《自在云水乡》《竹林人家》《夏》这些彩墨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隐含其中的传统表达方式在悄悄流淌——脱离传统水墨的形式束缚并不意味着同时铲除已经深入到骨髓、渗透到基因中的文化传承。
冯钟云不但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武术家,当中国画和中国武术这两种传统文化碰撞在一起,很难不激荡出别样的火花。中国武术,讲究刚柔并济、收放自如,而正是这种对于不同力道的准确把握,冯钟云才能在蝌蚪、游鱼、荷花和苍岩、干枝、搏击不同的题材中游刃有余。尤其在《搏击》《格斗》等系列作品中,简单的构图和力透纸背的笔墨涂抹出充满动感的画面,兼具西方绘画强烈的视觉冲击和中国传统绘画的墨韵,看似简单的笔触中蕴含着艺术家对绘画语言形式和相应内涵的探索和实践。
可以看出,冯钟云对于传统和现代并没有太多刻意地选择,一切都是顺其自然。他没有给自己设定某个目标或者方向,而是尽量回归本能的创作,这也符合他的自由、纯真的性格。正如中国哲学经典《淮南子》中“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目的性太强、功利心太盛或反而无法达到想要达到的程度。中国画、中国武术的精神内核很大程度符合道家哲学思想,“天人合一”是艺术家、武术家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如何达到“天人合一”,无所“求”或是通往天人合一的必要途径——“玄,天也。天无所求也。人能无所求,故以之同也。”